close

2012.8.30-第13屆Cremona國際製琴大賽圖示      2012.10.1-XIII-Triennale-Competition比賽結果  

製琴比賽的迷思

 

第13屆國際製琴大賽結果出爐,可發現得獎人幾乎非義大利籍,結果難免讓人擔憂,是否意味著義大利製琴的衰微? 說實在的,我們無法如此下定論!

 

事實上,比賽的結果,並不完全與品質卓劣及市場的優勢畫上等號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提到製琴比賽,作品的評選實際上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,其中評審即為一重要因素

端看本次大賽評審如下:

 

Gregg Alf / Peter Beare / Jean-Jacques Rampal (外國評審)

Luca Sbernini / Alessandro Voltini (義大利籍評審)

 

相較於過去全義大利籍評審,近期國際性賽事,為強調公平合理性,採納半數以上非義籍人士擔任評選人員(其中Gregg Alf 及Peter Beare為製作仿古琴專家);儘管比賽禁止仿古作品,但相較於古樸溫吞的漆面,義大利製琴學校出身,以光滑透亮的漆工為特色者,在外觀的初選上,就顯得居於劣勢。

 

[註]幾百年前,由於物資缺乏,在漆工上僅能磨到一定程度,這也因此古琴的琴漆相對黯淡;而由於現代

     技術精進,琴漆在表現上,已能做到相當光亮澄透的呈現,而能漆出相當有層次、近乎完臻的漆工,

     更是需要豐富且成熟的經驗與技巧。可惜的是,對部分古琴專家而言,光亮的琴漆似乎在製琴漫長的

     歷史中,就顯得些許地令人難以接受。(這可說是光亮的義大利琴,幾乎過不了初選的主因了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其次在音色評選上,作品經由演奏家拉奏試琴,來決定其音質好壞。


一把好的提琴,琴板的厚度不宜過厚或過薄,因此製琴師需要有相當水準的刀工去拿捏,才能使琴音隨時間昇華,變得更加迷人。
一般而言,薄的琴板,容易發聲振動,對於較無經驗的演奏家而言,相對討喜,易上手,尤其對剛新製成的提琴,薄板在發聲上便顯得相對有利。

 

厚的琴板,由於振動不易,倘若技術不佳,琴體便難以發聲,音色顯差;然而,厚板若做工拿捏得當,雖然新琴難免聲音略緊,但隨著使用振動變化,音色逐漸隨時間拉長漸開,無論在聲音層次、豐富性及琴體的壽命上,都是薄板無法比擬的!

 

然而,為了在音色上有所突出、討喜,比賽琴在製作上,琴板便顯得略薄,琴體偏輕,雖然在評選拉奏上較占優勢,但在有經驗的琴商及專家的眼中,卻不完全是備受推崇的作法,尤其當比賽,逐漸引導製琴家們採結果導向製作提琴,以符合篩選條件及潮流時,便是我們更不樂見的趨勢!  ( 這也是專業琴商為何不會完全看比賽結果而做論斷 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無法否定的是,大賽脫穎而出的提琴,皆是有相當水準之上的優秀作品,但是否專業義大利製琴師,對琴的堅持與審美觀,會因而受比賽的結果影響而動搖,卻是無法如此從一而論的!

 

畢竟,提琴的真正的價值與優劣,仍必須經歷" 時間的醞釀及市場的考驗 "

 

比賽最終,只能作為一種鑑賞提琴的參考起點罷了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製琴比賽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