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

在當代義大利琴的製琴家當中,價位絕非最高,也說不上是最好,但最為國人熟知的大概就屬Morassi與Bissolotti家族了。

 

其中在1990-2000年間,義大利有兩位最火紅的明日之星,許多人對他們寄予厚望:一位是1991年義大利大賽雙金得主Luca Sbernini(同時囊括小提琴第一、二名),另一位則是1988年大提琴金獎得主Pierangelo Balzarini (話雖如此,我個人還是覺得,得獎與否並不完全代表製琴功力),兩位各自代表兩種不同的師承風格,Balzarini是Cremonese,而Sbernini則是屬Parma school;他們聲望相當,而製琴生涯也雷同,兩人均在1990年後進入黃金期,大放異彩後,不約而同地在1998年後驟然停止,2000年後就幾乎完全沒有生產了,Luca Sbernini後來轉為琴商,而Balzarini則在2001-2002間因病過世,兩人在短短的製琴生涯當中,留給大家驚豔卻又如此稀少的作品,著實令人惋惜。

 

我們和Luca Sbernini認識,是在1997年米蘭蘇富比拍賣會,經由他的好友Luca Primon介紹的,但在這之前我早已久聞Sbernini的大名了。Luca在1991年得獎時相當轟動,因為他的琴時實在是做得很好,法國琴商Leuis還在Strad雜誌發文力挺他的琴,並直指他的琴是「Grand pattern inspired by Nicole Amati及融合了黃金時期的Stradivari」,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,這點即使是看黑白照片,也可非常明顯的感受,他的琴模既有Stradivari的力道,又兼具Amati的優雅。

 

在1997年的Mondomusica展覽時,我非常幸運地拉到了Luca Sbernini在1991年大賽中第二名的小提琴,這把琴是他花雙倍價錢從客戶手中買回,並留在身邊作為傳家珍藏,一直至今。當時拉奏的感覺,只能用震撼來形容,手工、音色、漆工,皆為上乘之作,硬生生把當時另一把頂好的1974年G. Lucci的琴(極美的紅色漆,為我所見過最好的Lucci作品)給比了下去。其後,於1999年拜訪他家時,又再次看到這把琴,儘管當時他旁邊有Storioni、Vuillame、Lupot、Pedrazzini等名琴,但Sbernini琴的豐富音色,仍是明顯超過那些名琴,而他的琴漆在日光下則顯得更為突出美麗,這強烈的感覺至今仍然難以忘卻。

 

如此優秀的製琴家,仍要面臨著許多挑戰,而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他自己。他不斷地修改漆的配方,不斷地試驗,鞭策自我,期待更完臻的突破;然而,他不再單用肉眼來決定琴漆的美麗,轉而借助UV儀器來判定上漆是否符合十八世紀名琴的條件,最後鑑定結果是符合了,可惜的是,在肉眼直視下並不美麗,因為他不再運用豐富的顏色,且琴漆一段時間後就硬化。他的琴模也在1997年改成了Del Gesu model,他期待製出如Del Gesu般的琴音,也深信豐富的琴音來自木料,因此琴板也格外的厚,我們在1997年訂了一把琴,他花了一年完成白身,但卻遲遲未能交貨,原因是他上好漆後仍不滿意的洗掉再重上,最終過了兩年,還是無法完成而放棄了。心理上的壓力可能是他最終放棄製琴的主因吧。

 

 
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提琴證書示意    

 

      提琴是音樂家的工具也是一個名貴的藝術品,好的提琴身價變化甚至數仟萬,因之它不只是琴音,

      更是財富的投資。自古以來,高價藝術品更有偽造問題,對提琴而言也不例外。

 

 

      證書對藝術品的買家來說是一種投資的保障,但是對琴商來說,有時也許是一種「必要之惡」的商

      業遊戲,因為證書是人開的,並非萬能,在法律上也沒有絕對的保障,而證書的準確度,也隨著時

      代進步,資訊的發達會有所變化。提琴證書是提琴產業的一個特殊文化,有其必要性,但買家也要

      對它有相當的了解,才能真正輔佐藝術品的價值,而不致淪為公式化,或其是一種浪費,現在就讓

      我們慢慢地述說提琴證書的故事:

 

      提琴的證書主要是為了能證明琴的價值,證書的重要性隨著琴的價值而增加。一般在5萬元以下的

      學生琴,不太會考慮證書的需要,因為一般人能接受如此價格的消耗品,而當價位超過了10萬元

      的時候,我們會開始考慮證書的問題,一般人的預算到這樣一個價位的時候,總是有一個保值的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2012.12.22-蘇富比文案圖示

 

 

   來自同業的消息:蘇富比據說將停掉樂器拍賣部

   可能是源自與Tarisio, Brompton’s 等新興專賣樂器的公司的競爭

 

   大公司固有其顢頇與行為僵化而難與包袱小的樂器專賣公司競爭,但另一原因,應是網路的來到,改

   變了生意的型態與思維, 2000我們第一次進入拍賣會時,Tarisio 才剛開始﹝而Brompton’s 更是

   在2005才成立),蘇富比是大家前往倫敦的第一考量,第一站。 但隨著網路的方便,專業知識上

   更能共享,通路也更透明,若無危機意識,大者不恆大,牌會要重洗了。

 

 

   (延伸討論待續....)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【弓的價值】

 

    琴弓在19世紀以前是很不受重視的,被視為銷耗品。當時英國很有名的Hill公司,在賣出提琴時常會

    附贈一把自製的Hill (與有名的Hill琴盒),這些弓在當時是很便宜的東西,現在則價值不斐。

    直到20世紀以後,當19世紀的弓逐漸隨時間成熟,而新製的弓均難以匹敵19世紀大師的弓後,人們

    才慢慢體認到弓的價值,尤其是老法國弓。如今到了21世紀,更有弓桿的材料 (來自巴西) 來源枯竭

    的問題,現有栽植面積不及19世紀時的5%,弓的珍貴性越發受人重視,現今好的老法國弓如Tourte

   Peccatte要價10萬至20萬歐元,連好的新弓也要1萬歐元,琴弓顯然已成為收藏品。

 

 

  【 耗損對弓價的影響】

 

    弓的構造較琴簡單 (通常一週內可完成),因之一般人對其損害的容忍度就琴來得嚴苛。例如弓桿斷過

    再修復,就幾乎無價值,弓桿若是缺塊補木片也起碼七折以上的折價,而有名氣的作者的弓若弓槽與

    螺絲尾針非原件,那弓的價值一般對折。排除意外的損害因素,人為使用造成弓的耗損亦是比琴更快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2012.11.27-Johann Jais提琴圖示

 

    難得一見的Jais真品照片,貼著Jais標籤的琴在拍賣場上時常可見,但真假難辨。

 

    許多人知道琴貼上義大利大師的標籤不容易魚目混珠,不如換上名氣較小琴師的標籤,容易成功些

    ,(至少在道德層面上~)也負擔較小。上面圖中照片,是由奇美顧問鍾岱廷先生在網站上所提供,

    有極高的可信度。可看出其手工及漆工小家碧玉型(應是屬Albani風格),無論是優雅或精緻度

    上,都相當到位。

  

    依我們長年的經驗(雖然尚不確定是否曾拉到真品),這種一般為Tyrol學派的琴,在音色上也許未

    必有義大利大師的恢宏大度與明亮,但卻往往有其獨特的韻味,就像吃了太多宮廷饗宴,自然而

    然會覺得地方美食也有其迷人之處^^。

 

 

    住在法國的羅馬尼亞的名小提琴家-Silvia Marcovici,就是用一把Tyrol School的Albani小提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 每年羅卡遠赴義大利,除了參加提琴相關活動,最重要的莫過於和我們的製琴師朋友們聚聚

    

 

   在義大利的第一天是先到製琴師Mandelli家去拜訪,聊了一下,手就不自覺的拿起正在製作中的白

   身,是早已被預訂的新作,光白身的作工就相當不簡單:

 

白身-M-正及反        

 

f 孔

 

f 孔  

 

即將完成的edge(未磨),相當俐落

 

即將完成的edge  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年9月底-10月初,羅卡到義大利Cremona去朝聖

  

這個時節正逢每年Cremona重要琴展Mondomusica的展期,同時舉行三年一度的國際製琴大賽「the 13th International "Triennale" Competition of Violin Making Antonio Stradivari 」,不過今年去當地,氣溫有比往常高,穿短袖在路上走反而比較剛好。

 

 

Mondomusica 第一天會場有些冷清,中間那位老人家是台灣人相當崇拜的Francesco, Bissolotti(另外一人是Morassi ),80 歲了,身體還相當硬朗。

 

第一天會場有些冷清,這位老人家是台灣人相當崇拜的Francesco- Bissolotti (另外一人是Morassi ),80 歲了,身體還相當硬朗      

 

琴展和一般商品展類似,以招募的方式,讓相關廠商及製琴師到會場擺攤,過去Mondomusica就招攬許多年輕製琴師到場展示自己的作品,不過近年來,大會的規則愈趨嚴苛,不允許多人共同承租一個攤位,過於商業利益性的規定,也讓許多剛起步的製琴家,難以跨越門檻來參展,因此參加者幾乎都是老面孔。今年即使有三年一度的國際製琴大賽加持,琴展仍顯得些許冷清,讓人難免擔憂Mondomusica的發展。

 

 

在Mondomusica會場碰到製弓大師Stephane Thomachot,和大師聊聊天。不過大師還是老樣子,比起議論琴弓,談到美食、松露和重型機車,整個人就好像活了起來,很熱絡。 

 

制弓大師Thomachot於mondomusica 會場外  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2.8.30-第13屆Cremona國際製琴大賽圖示      2012.10.1-XIII-Triennale-Competition比賽結果  

製琴比賽的迷思

 

第13屆國際製琴大賽結果出爐,可發現得獎人幾乎非義大利籍,結果難免讓人擔憂,是否意味著義大利製琴的衰微? 說實在的,我們無法如此下定論!

 

事實上,比賽的結果,並不完全與品質卓劣及市場的優勢畫上等號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提到製琴比賽,作品的評選實際上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,其中評審即為一重要因素

端看本次大賽評審如下:

 

Gregg Alf / Peter Beare / Jean-Jacques Rampal (外國評審)

Luca Sbernini / Alessandro Voltini (義大利籍評審)

 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Kayser

 

不要用右手去遷就左手 - 凱薩(kayser op. 20)練習曲第28首

 

 

凱薩(kayser op. 20)練習曲是我非常喜歡的練習曲。對於初階的演奏者而言每一條都有極大的技術意義。其中更有一些是可以跟隨一輩子的練習。

 

這首(28)練習曲可能是這本書中最有價值得一首了,對我個人而言,它也是所謂我的一輩子隨伴練習選曲之一。我幾乎每次練習時都會花3~5分鐘練它一下,暖手並增進左右手協調性。

我也常用這首曲子考驗小提琴演奏者的能力--他的速度必須是Allegro,甚至是Vivace來達到訓
練效果。而幾乎千篇一律,拉奏者無法達到很快的速度前,右手便卡住了。

 

我很幸運地約在20多年前看到國內的名師--游文良老師,用非常快且流暢的速度拉這首曲子,我來不及問游老師他怎麼練的,但很顯然,他有非常好的方法,幾經實驗與思考,我領悟到他的方法,應該是很簡單的哲理,也就是〝不要用右手的弓法去遷就左手的按音〞。

 

 

文章標籤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羅卡提琴官方部落格】

  重新修整中

  近期將陸續更新內容

  敬請期待! 


rocca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